浏览位置:首页 >> 景观文库 >> 论文研究 >> 阅读全文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吗——关于建筑创作观的杂谈
【导读】作者:杨利铭 

    提要 建筑既是环境的产物, 又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建筑创作都在这两方面条件的限制下进行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问题:空间环境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键词 建筑创作观 时代精神 空间环境 &n
时间:2006-03-17 编辑:Monica 来源:景观重庆 【朗读】【投稿】【纠错】【字号: 】【关闭

作者:杨利铭 

    提要 建筑既是环境的产物, 又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建筑创作都在这两方面条件的限制下进行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问题:空间环境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键词 建筑创作观 时代精神 空间环境

    建筑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制约。虽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一般说来,个人因素主要制约着建筑师的风格和设计手法,而社会因素主要制约着建筑师的"创作观"。"创作观"也可称之为建筑创作的"大原则",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时代精神"和"环境意识"。与此相对应,评论建筑的方法大致也可归结为两种:一种是从建筑本身口语,即通过细致地分析建筑单体的比例、功能、细部装饰和设计手法等来评判优劣;另一种是从建筑之外品评,即从建筑设计的时代背景和它所处的环境空间的角度来分析成败。当然,如果说有第三种,那就是这两者的结合。不过一结合起来就难免长篇大论,非大家则难以驾驭。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谈一谈建筑创作观的问题,并根据它所包括的两个方法——"时代精神"和"环境空间"分别展开论述。

    一 时代精神

    任何建筑都属于一定的时代,"生"于这个时代,"长"于这个时代,就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烙印。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永恒性,恰恰相反,只有属于时代的建筑才有可能永恒。因为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历史,而历史是最讲真实的,一切歪曲、篡改和谬误都将被历史无情地抛弃。

    比如,在我们一般的印象中总是认为,古希腊的建筑空间开朗明快,古罗马的建筑空间宏大雄伟,而认为中世纪的建筑空间幽暗封闭,由此很多建筑师都不否定中世纪,认为它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著名建筑大师沙里宁却对中世纪的建筑空间推崇备至。他通过对中世纪的建筑和城镇的深入剖析,认为这与中世纪时期人的审美习惯是相吻合的。中世纪的人就喜欢这种封闭的空间,他们宁愿居住在狭窄街巷中的黑暗房间内。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曲折狭窄的街巷也是战斗防御所必需的。防御的需要早在人类穴居和原始泥屋的时代即已有之,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描述其所处时代的城镇时,就曾经提出过下列很有意义的看法,他说采用直线的布局可能会增加城市的美观,"可是,"他说," 从防御的立场来说,这样做可能是不现实的。" 所以只要作战方法保持那种古老是再合适不过的。可见,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形成中世纪城市格局和建筑空间的主要原因。而且,用我们现在观点来看,中世纪的城市空间是很具有人性的,因为它具有人的尺度。当然这也许并非是它努力营造的结果,而是适应骊车时代的需要罢了。 

   所以,如果我们抛开时代的局限来单线地考察一座建筑的话,就难免会得到一个偏颇的甚至相反的结论。

   再比如,本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在遭到"后现代主义者"们激烈的口诛笔伐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对它作一个冷静的评判?难道它带给人们的就只是"冷冰冰"和"无人性"吗?

   其实,我们都知道,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是在一战之后,而它的发展是在二战之后,这其中有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战争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政府需要尽快地给人民提供大量的廉价住房和基本的服务设施,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了这个重任。建筑师们探索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探索工业化的装配体系,使整个世界的面貌为之一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以简洁的装配单元,组合成26种户型空间,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他的以摩天楼为特征的集中主义的城市规划方案,宗旨也是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阳光、绿地和空间,同时也显示出大工业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信心和礼赞。所以美国著名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面对纽约曼哈顿中心区高楼林立的景象,不禁兴奋的欢呼道:" 它们似乎是呼唤人们走向纯洁、光明和新秩序的号角,它们的玻璃幕墙似乎给郁闷的城市增添了轻快感,它们开阔的底层空间好像给狭窄、稠密的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快乐。"

   有句话叫做"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想"詹克斯们"对现代主义的背叛,根本就不是现代主义建筑本身的错误,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过去,即那时的社会历史状况。但历史毕竟是公正的,以至詹克斯本人最后也不得不承认" 今天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是由现代主义者训练出来的,必定要用当代的技术并面对当今的社会现实。"

    然而,在实际建筑创作中忘记"时代精神",埋头对历史建筑的盲目照搬照抄的情况却屡见不鲜。戈德伯格对那些自诩为"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评论说,"今天许多建筑又在拥抱历史了。有时候,他们像19世纪折衷主义建筑师那样照搬照抄,然而更多地是在自己的时尚中重新解释历史。"面对争奇斗艳的形式变换、 夸张的结构和繁复和装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踌躇不前的时期",建筑师们"只求渐渐进化,而非革命。建筑更多地被看作是延续的、 逐渐演化的溪流,而不是革命性的行动"。 这令我不禁想起了前一阵引起众多争议的北京西客站。有人给它定了十大罪状,什么太浪费、不稳定等等,其实这些恐怕都不是主要的,而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在于它忘记了时代的精神。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为了维护古都的岁月,但巴黎的古都岁月保护得可能还是在于它忘记时代的精神。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为了维护古都的岁月,但巴黎的古都的岁月保护得可能只会比北京好而不是差,它为什么能以充满现代气息的" 德方斯巨门"来作为它迈向新世纪的代言人? 而西客站据说也担负着充当古都"世纪大门"的重任,因此设计者颇费心思,从整体到细部都处理得比较妥贴,可谓是我国新时期仿古建筑设计中较好的作品之一。但毕竟是"落花流水春去也,换了人间",英雄迟暮,巨大的身形在时代的照射下,投射出的只能是一种巨大的悲凉。

   所以,美国著名建筑史家N?佩夫斯纳说:"建筑,并不是材料和功能的产物,而是变革时代的变革精神的产物。正是这种时代精神,渗透于它的社会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学术和它的艺术之中。……现代建筑运动也不是因为钢骨架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而发生,它们都产生于一种它们所要求的精神。" 

   也许有人会说,那满街的方盒子带给城市的单调乏味的景观,应该是现代主义造成的吧。是的,应该承认这是现代主义的悲剧。但我认为,现代主义的悲剧不是现代主义本身的悲剧,而是生搬硬套者蜂拥而上的结果。而真正深悟到现代主义精髓的人,依然在不停地给我们的城市增添新的风景。我想在这方面,贝聿铭和丹下健三可称为其中的佼佼者。

    二 空间环境

    我们知道,建筑固然有其个体本身的艺术魅力,但一幢优秀的建筑,不仅仅在于独善其身,还更在于它的环境的融合,在于它为环境贡献了多少整体美的价值。如果一幢建筑只是在自身的设计上很精彩的话,那么它的生命力是有限的。相反,一个在环境上取得成功作品,也就是说它能融入它周围的环境并且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身份的话,那么它的生命力将是永恒的。

    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而人工环境又包括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一种,大凡优秀的建筑都能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协调。如赖特的"流水别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文丘里的英国国立美术馆新馆采用相似和谐的手法与老馆在历史文脉上取得一致;而贝聿铭的罗浮宫金字塔则采用对比和谐的手法在历史环境中与老馆取得一致等。成功的背后自然是成功的设计手法,而这手法之中又包含许多具体的内容,如造型、比例、尺度、符号、色彩等,这里只对色彩与环境的关系作一些肤浅的评述。

    自然界是一个色彩绚丽的世界,每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因其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自己独特的色调。如意大利城市温暖热情的橙黄色、德国城市理性深沉的灰色、北欧城市浪漫洁净的蓝色等。我国古代建筑也一直运用色彩的良好传统,在世界上被誉为"色彩建筑"。像北京故宫的金碧辉煌、江南园林的相互淡雅等都体现了色彩与建筑形式的有机结合。我国现代城市中也有一些在色彩的运用上是非常成功的,像青岛就有红瓦屋顶、米黄色墙面,与碧海、蓝天、绿树交相辉映,构成迷人的滨海城市景观风貌;而苏州的粉墙黛瓦,又形成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如果去掉了色彩,建筑效果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由于建筑造型的重要性,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使色彩同建筑、城市的岁月相协调,并且在城市建设规范中,专门设有色彩章节。例如,日本京都从1972年起,就对城市建筑、道路设施等的色彩做了限制性规定,规定以本地区的古建筑的色彩为基调色调而且执行严格,据说有一次日本航空公司巴黎的分公司建筑想以巨型红鹤标志来作装饰,巴黎的城市色彩专家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颜色造成了该地区的色彩干扰,后来日方不得不改为金色。

    但是,在我国日前的建筑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筑师往往不能够从创造整体形象的观念出发,全面考虑色彩设计问题,或者没有把色彩的运用同具体的空间环境、现状、尺度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60年代,在北京西长安街上修建了三幢建筑,即贴白色面砖的民族文化宫,以微红的暖色调饰面的民族饭店和以灰黑色水泥粉刷的水产大楼,它们虽并肩而立,但色彩各异,互不关照,以至人们遗憾地称为之"刘、关、张三结义"。90年代又刮起了一阵"白色旋风",在迈耶"白派"建筑的光环照耀下,建筑师似乎对空间环境失去了注意力,而陶醉在"洁白的高雅"之中。不难想像,作品在表现图上是多么的卓尔不群,但在实际环境中的效果,却大大地打了折扣。白色在蔓延,"白色恐怖"已笼罩了城市。长此以往,凝聚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城市将会显得面目苍白,这种在建筑师或业主的"环境意识缺乏症"中孳生出的病害,编委会使城市因"贫血"而失去生命力。

    三"时代"与"环境":孰重孰轻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有一句名言:"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我想如果用在建筑创作中的话,恐怕得倒过来,改为"平凡的建筑个个相似,不凡的建筑各各不同"。 也就是说在建筑创作中,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不同的场所内会有不同的建筑,而且即使在同一场所中,不同的建筑师还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成功与否,关键是看你营造的氛围是否属于这个场所以及该建筑是否在它所处的场所内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身份。从建筑空间的角度来说,就是新建筑的"场"能否与旧建筑的"场"相融合。

    贝聿铭先生的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面对建于16世纪的古典式建筑,贝先生没有采用仿古式的折衷主义形式,而是采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现代气息给的建筑增添了新的生机,这无疑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但贝先生绝不是盲目地为了"创新",这其中除了功能的需要外还包含了别具匠心的寓意:精致简练的三棱锥与老建筑没有任何可比性。从而使金字塔对原有氛围的破坏程度减到最小。同时三角形是一种最古老、最纯粹的几何形,这又与原有建筑氛围的历史悠久感相吻合。可以说,金字塔的成功正是在于它将"时代精神"与"环境空间"完美地结合起来。 

    理查德?迈耶的德国乌尔姆展览会议中心也是一个成功的实例。该建筑毗邻哥特式的乌尔姆大教堂,并形成广场的另一边界,这无疑是一个敏感的地段。在这个项目中,迈耶除了在形式、材料上找到关联以外,还给主体建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弧形墙。弧形墙对人的视觉产生了一种导向作用,自然地将人的注意力引向教堂而使自己只成为视域范围内的衬景,从而避免了明确的视觉对比。在此,白色的最大作用是将颜色干扰降低到最小。从而最大程度地突出教堂。所以,该建筑虽然具有突出的时代精神,但依然与环境取得了协调。

    所以,"时代"和"环境"本身并无轻重之分,它们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讲追求"时代精神",并不是指追求"创新"。同样,讲尊重原有环境,也并不是提倡"复古"。关肇邺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建筑设计之是否有所创新,视之是否创造性地解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应该成为一个衡量的标准。"

    如果我们以"鱼"和"熊掌"来分别比喻"时代精神"和"环境空间"的话,是否还可以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可兼得乎"?答案可以说是肯定的,但也很难说不是否定的,因为创作的机制是复杂的。虽然设计者都知道要"因地制宜",但如何取舍?如何综合?要想处理得好,的确不易,然而这正是步入建筑艺术最高境界的门槛。所以本文只是想强调一点,即建筑师的"创作观"必须有总观念、全局的观念,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才有可能找到成功的契机。



网站申明
本网刊登所有内容的宗旨在于打造传播与分享知识的平台,本着“传播知识、提升价值、美化生活”的理想服务大众。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人不能非法拷贝和传播,更不允许作为商业用途。
本网刊登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内容在于更好、更全面服务受众,不保证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网保留网站的其它所有权利。所有与本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负责,本网不对其内容或形式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如对本网的内容有疑义或对您造成损害,请您速与我们联系,必将及时处理。
相关内容
今日导读
推荐专题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景观360 图片专题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关于我们 | 网站广告 | 行业服务 | 媒体合作 | 服务条款 | 隐私申明 | 诚征英才 | 联系我们
实名网址:城市规划网 网络实名:山地城市规划 山地城乡规划 与我们沟通:意见反馈 网站意见讨论区
版权所有 © 重庆本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06003463号 法律顾问:重庆中豪律师事务所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