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位置:首页 >> 景观文库 >> 论文研究 >> 阅读全文
前进中的教育建筑
【导读】                                        
时间:2006-03-17 编辑:Monica 来源:景观重庆 【朗读】【投稿】【纠错】【字号: 】【关闭

                                                          作者:张必信 李彦莉      

    为总结教育建筑的创作经验,推进教育建筑的发展,前国家教委和城乡建设部,曾于1987年联合举办了全国教育建筑优秀设计征集评选活动。俟后十多年来,教育建筑在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建筑界的关注下,通过建筑师的不懈努力,又有了长足的进展。为展示教育建筑的新成果、新风采,进一步活跃建筑创作思想,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推进教育建筑的持续发展,中国建筑师学会教育建筑专业学术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基本建筑学会和全国教育基建专业委员会教育建筑分会,经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同意,于1999年联合主办了第二届全国优秀教育建筑设计征集评选活动。这次活动,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80个建筑设计单位的支持参与下,共征集参评项目168项。内容涉及幼儿园、小学、 中学、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的校园规划、或建筑群、或单体建筑。三会聘请教育建筑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于2000年3月3日至6日在天津市召开了评审会议,评选 出获奖项目97项,计:中专、专科、大学组5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8项、优秀奖28项;幼儿园、中小学、技工学 校及职业中学组4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优秀奖24项(参见1999年全国优秀教育建筑设计获奖名单)。这些获奖项目,从不同深度、不同侧面和视角反映了教育建筑的特点、个性和当代教育建筑风采。

    教育建筑是育人的环境空间,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建筑是教育建筑的集中体现,它为育人提供了专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广大儿童和青少年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容纳在其中的各种活动,获得启蒙教育、智能、技能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建筑为主体的校园环境空间,则以它有形和潜在的作用,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和创造精神的普通劳动者和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因此,教育建筑的功能,首先应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各种活动、师生间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师生生活、社会终身教育等的物质需要;其次,就是建筑师赋予校园环境的人文性、艺术性,并使其具有高品味的文化氛围,给师生以精神营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三,要具有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教育建筑,还因容纳对象有着不同年龄段的性格和心态,其建筑环境和形象应有各自的个性和特征,如幼儿园建筑的形象要活泼,色彩宜鲜明,具有"寓教于乐"的"童话世界"般的意识和形态;中小学建筑,应具有轻快、活泼、开朗的形象,能充分反映中小学生朝气蓬勃和步入成熟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小学建筑还应有些"寓教于乐"的趣味空间;高等学校建筑则不然,作为主体的学生已步入成年阶段,具有较高文化层次和更为理智的心态,正在奠定高层次文化和科技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其建筑形象宜简洁沉稳,富有学术气氛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总之,教育建筑必将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管理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驱动下不断前进,其物质和精神功能也将向多元化和更深层次延伸。

    这次获奖项目,从功能分区到总体布局,从平面设计到空间组织、从环境塑造到立面景观,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智慧和付出的努力,创作出不少功能完善、环境自然、空间丰富、形象新颖、个性鲜明、文化内涵深蕴、品味较高的教育建筑来,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建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展现出新的风姿。下面仅就获一、二等奖的作品进行简略的评介,以便读者赏析。

    一、中专、专科、大学组

  1. 绍兴文理学院,是在原绍兴师专与高专基础上改扩建的综合性地方大学,建于素有水乡美称的绍兴市。该校新校区与老校区隔风则江相对布置,风则江支流横穿新区中部。作者充分河道水体,把317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按功能分为南北两组跨河布置,其间用两座二层廊桥将两组建筑构成有机群体。沿河道两边设计了两层不同标高的驳岸,并在中轴线的北岸布置了临水河亭,丰富了校园景观,完善了水乡型校园环境。
建筑造型简洁、明快、构图完整,色彩运用和细部处理饱含着高雅的文化气息。建筑形象既有中国传统脉络,更具现代风格(详见本刊1999年第1期,沈国尧《时空的表达》)。

附件:
1999年全国优秀教育建筑设计获奖名单
A.中专、专科、大学组

一等奖  兴文理学院教学实验楼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等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学楼

        舟山浙江水产学院迁建工程

        华西医科大学逸夫基础医学楼

        上海海关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图书馆

        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东莞理工学院综合实验楼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高等教育建筑设计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三等奖  郑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外国语学校日语楼

        江苏省邮电学校教学楼、图书馆

        北方交通大学教学主楼

        重庆大学管理学院中心

        南京中药学院总体规划

       国家行政学院一期工程(五栋单体)

       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大楼

       上海杉达大学古胜祥教学楼

       成都师范学校教学楼、实验楼

       湖南大学体育馆

       承德医学院图书馆

       东南大学浦口校区中心教学楼

       四川大学邵逸夫学馆

       武汉无线电工业学校逸夫楼

       上海体育学院综合体育馆

       上海外国语大学综合教学楼

       武汉食品学院图书馆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建筑设计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高等教育建筑设计院

        成都教育建筑设计院

        湖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教育建筑设计院

         上海市高等教育建筑设计院

         上海市高等教育建筑设计院

         华中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优秀奖  (从略)    

B.幼儿园、中小学、技工学校及职业学校组

一等奖  上海市长宁区寄宿制高级中学

        (延安中心)  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  

二等奖  深圳高级中学规划与建筑群

        成都树德中学综合楼(一期)

       黑龙江大庆一中规划与建筑群

        江苏扬中新坝中学教学综合楼

        东莞市技校教学楼群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成都教育建筑设计院

        黑龙江省教育建筑设计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三等奖  天津市第七中学综合楼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师高层办公综合楼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琴房楼

        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综合楼

        杭州市商贸职业高级中学

        福州八中教学综合楼

         唐山市新区逸夫中学综合楼

        北京市通县潞河中学潞友体育馆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衡阳市逸夫中学综合楼

           北京市秀水园小学设计
        (现:东方德才四分校)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教学楼

         成都市棕北住宅小区小学教育楼

         湖北省襄樊一中逸夫楼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

        上海市高等教育建筑设计院

          成都教育建筑设计院

         杭州市建筑设计院

         福建省教育建筑设计院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

         宁波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

         湖南省学校建筑设计室

        北京市纺织工业设计室

        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设计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教育建筑设计院  

优秀奖  (从略)     

    2.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学楼,是一座集教学、科研、图书、电脑、行政和教学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位于校园中央,建筑面积12167平方米。

    作者本着潜心为教学、科研及各种交流活动塑造一个良好环境,融该建筑于校园大环境之中的基本构想,把平面呈"ㄩ"字形布置,中部为管理、会议、电脑区,北部与南部分别为教室、图书与大会议室和多功能厅,以容纳不同行为的多元空间和场所组成的建筑群体,并通过师生在其中的工作、学习、交流活动而营造出一种学术气氛。在建筑形象、风格上,作者采用灰色琉璃瓦四坡顶与南部平屋顶的组合体,并以灰、白色为主调的外墙饰面,以及运用该校燕园建筑符号对西立面中部"布景式"墙面的设计,南北部阳光连廊的处理,使该建筑既与周围建筑谐和,具有燕园建筑文脉的延续感,又有现代建筑的风韵(图1)。

    3. 舟山浙江水产学院,系迁校改扩建项目, 于1996年9月至1997年5月完成设计,1997年1月开工,至1998年8月竣工。 校园基地,在原有舟山师专校园基础上西扩110亩, 跨文化路东扩45亩,共占地227亩,校园地形起伏高差达32m,总建筑面积47852平方米。作者本着对老区调整格局、理顺关系,保留原有建筑并整旧如新;对新区合理布局、体量适宜、形色协调、有利发展、强化时代气息的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原有建筑和道路进行合理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将教学、 科研区布置于中心地带18~22.4m标高地坪上,并将学生宿舍成组团式布置;文体活动区位于学生生活区与教学科研区之间,区内原有4栋学生宿舍和食堂围起换使用; 学生生活区设于校园西部标高为18~22.4m地坪上, 并钭学生宿舍成组团式布置;文体活动区位于学生生活区与教学科研区之间,区内风雨操场还可通过生活区干道开展对外服务,使用方便,便于管理。道路系统功能明确,流线清晰。绿化系统点、线、面结合,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整个校园改、扩建完成后面貌一新,有如一气呵成,难寻新旧痕迹,深受学校欢迎和社会好评。

    4. 华西医科大学逸夫基础医学楼,是一栋以生命科学为主,集教学、科研、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

该楼采用四合院平面和空间构图处理,将实验、教学、会议、辅助用房分别设于北向、南向、西向和东向,平面紧凑规整、流线顺畅、布局合理。在四合院西部报告厅之上, 采用架空3层处理,丰富了空间层次,减少了内庭空间封闭感。建筑立面,采用了如"阙"之构图和格子窗式,使其具有现代教育建筑的简洁感,又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脉络,体现了创作新意。

    5. 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图书馆,位于学校主入口轴线上,是教学区的视觉中心和控制性建筑,建筑面积6291平方米。
该楼东部为图书馆,西部为报告厅和交流空间,平面简洁、功能完善、分区明确、流线顺畅。由于建筑面积有限,设计采用避"纵"取"横"手法,适当强调了建筑的横向尺度,收到稳重而颇具气势的效果,较好地表达了主体建筑的中心感。

建筑形体由正方形、三角形和半圆形块体组成,建筑形态犹如一把钥匙,与海关徽章微妙响应,造型新颖,独具特色。

     6. 浙江美院潘天寿纪念馆,邻潘氏故居而建,是一座集艺术、保护、珍藏、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研究于一体的美术展馆,建筑面积1028平方米。

     设计构思重在表现建筑物的"金石气",犹如治印,于方寸中见气势,着意于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质朴的审美情趣。新馆与故居虽然存在着历史、时间、空间和岁月上的衔接与过渡,但仍不失一个完整的建筑景观。

     馆内展示环境采用自控式自然采光、恒温恒湿展柜,既使展品不会失真、得到保护,又具有良好的视觉环境,收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图5)。

     7. 东莞理工学院综合教学楼,是校园规划改造的一部分,建筑面积9817平方米。建筑基地为3500平方米的梯形,且周边建筑相对繁杂而不协调,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作者采用了"内向"定位的四合院处理,将楼的出入口设于西南角,通过入口交流空间内连四合院、外接楼前广场,沿此东西斜向轴线通向校园中心广场(图6)。

     该楼东部为化学系实验室,南部为机械系实验室,北部为电子系实验室,西部为教学辅助用房和教学办公室。外廊沿内院周边布置,功能明确、流线便捷,有利于各科系交流。

     立面构图虚实对比,动静平衡,严谨而活泼,具有现代教育建筑特色。

 
    二、幼儿园、中小学、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组

  1. 上海市延安中学,位于该市长宁区威宁路以西、茅台路和北虹路并叉的三角地带,占地94670平方米、建筑面积47500平方米。学校规模36班、1800人,是一所寄宿制高级中学(图7)。
作者通过对校园艺术内涵、交流空间、育人环境、校园个性的构想和创作处理,对现代教育建筑的综合功能和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总体布局:作者将"行政与教学"、"体育运动"、"生活服务"三个功能区分别布置于校园北部西侧、东部和南部。将行政办公与公共教学用房呈半圆形面向学校主要出入口布置;网络状平面的教学用房和弧形平面的劳技艺术用房分别布置于中轴线的西侧与东侧;以食堂为核心呈放射状平面的生活服务用房布置于校园南部,通过轴线上的交流大厅、电化教育用房和连廊将上述用房组成有机建筑群体,总体布局自然而富于变化。

    2)空间组织:作者通过建筑群体的合理布局、建筑形体在统一中求变化,组成了对来人具有"拥抱"感的校前区礼宾广场,教学区的多元空间,生活区的聚合空间,运动区的开放空间,以及以中轴线上序列空间为核心的具有不同动能的室内交流空间。这些空间,为师生提供了情感和信息交流、学习、活动、生活、休息等场所,塑造了"寓教于境,寄情于景"的育人环境,有效地体现了现代教育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提高和丰富了教育建筑的文化品及深层内涵。

    3)建筑艺术创作:作者立意于轻快、活泼、自由,能反映中学生朝气蓬勃的天性和步入成熟的性格特征的构想,将办公用房、交流大厅、图书馆和多功能报告厅这一组在校园中最具特色的建筑,面向主入口广场呈半圆形围合处理,亲切感人;弧形柱廊的装点,不但丰富了视觉层次,还有育"栋梁之才"的寓意;图书馆钟塔既有立"笔"之意,更有"惜时如金"的警示。通过这些画龙点睛手法的运用,赋予了建筑的韵律感、艺术魅力、个性和深蕴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学校之门"的独特景观,塑造了现代教育建筑的艺术形象。位于东侧的体育馆,新颖、活泼,极富现代感,对校园景观起到锦上添花的妙用。

    2. 深圳高级中学,为一寄宿制学校,位于该市干道香密湖路植物园路西,学校规模42班、2100人,占地4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400平方米。基地小、容积率大、地势高差3m。 作者在充分利用地形、合理提高建筑容积率、完善功能和空间上做文章,将科研办公区、教学区、科艺教育区、生活区从南到北依次布置于校园标高较低的东部,与植物园毗邻;体育运动区布置于校园西部;生活区布置于校园北部,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不同功能的建筑,通过连廊和底层的架空层联系,组成疏密有致、错落有序、层次丰富的校园空间和人文景观。中心广场的古代科技雕塑喷泉、跌落水池与南、北钟塔呼应,形成高品味的"时光与学习"广场,成为校园的核心。

    建筑造型采用了现代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融合的处理手法,以棕红色的仿石面砖饰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文化内涵凝重,具有现代教育建筑特征与个性。

    3. 大庆一中,是一所50个班、2500人、占地10729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的完全中学(详见本刊1998年第2期马国忠、周宏年《北方中学设计尝试与探索》)。

    该校从总体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到空间组织,都强调了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在这一观念统帅下,作者将教学区临学校主入口布置于校园北部,中部及西部为运动区,东部及南部为生活服务区。分区明确、功能完善、流线清晰、布局合理,具有北方空旷型空间的校园特色。以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图书科技楼组成校前区教学楼群,围合成气势浑宏的校前广场,形成厚重而有气度的建筑景观,而将单体建筑的个性美有机地统一于群体建筑的共性美中,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建筑的"同质"性和时代特色。

    4. 东莞技校,座落于该市边缘、地势高差约10m的山岗地上,占地20302平方米,建筑面积15300平方米。作者将行政、教学楼群布置于山岗顶部台地上,井然而有气势。进入校门,拾阶而上有如攀登"科学高峰"不易之感。以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和多功能厅围合成四个内庭院,通过架空层和连廊进行分隔和联系,形成围而不死、隔而不断、高低错落、互相渗透的序列空间。各功能部位分区明确、流线清晰、互不干扰。食堂邻教学楼布置于北坡台地负一、二层标高上,以竖向高差拉开与教学楼的距离,并就势利用其屋顶形成露天剧场,自然而有情趣。整个校园的布局和空间塑造极富山地生态特色。

    建筑造型简洁、通透,门廊和浮雕立意新颖,厚重色彩与建筑群主色调的反差对比,大大丰富了空间层次,使建筑形象沉稳而轻快,独具风韵。

  5. 成都树德中学综合楼,系教学、办公用房,建筑面积2976平方米。该楼位于校园南区,临校前广场略呈弧形布置,平面简洁、流线便捷,教室南北朝向,通风良好。南向宽3m的外廊不但有效地遮挡了教室的直射光照,而且是学生交流、休息、远眺的阳光空间。
  立面景观开朗、活泼、新颖、富于变化,很有中小学建筑特点和可识别性。

  6. 场中市新坝中学,位于该市新坝镇,是一所48班、2400人规模、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的完全中学。校园入口开向主要干道新镇西路。为保证教学用房的良好朝向和通风,作者采用一条与干道成45度的中轴线统帅总体布局,将初中教学楼、高中教学楼、教学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用连廊组织在建筑群中,并围合成中心广场和多个庭院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交流、活动、休息的良好环境。
  

   建筑造型简洁、活泼,用色庄重大方、统一,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整体美感和现代校园特色(图12、13)。

综上所述,一、二等奖作品有以下特点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1. 总体规划能充分利用地形和生态环境,布局自然灵活,努力向生态型、智能型、文化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校园拓展。单体建筑的布局,能充分考虑与周边建筑的和谐与文脉的延伸,并使其融于校园大环境中。

    2. 建筑环境空间塑造,更多地考虑了师生生态、心理、行为需要,其育人功能向全方位、深层次延伸。

    3. 建筑形体、空间、形象更加突出了现代教育建筑的特点、个性和时代创意。

    以上论述,限于我们的水平,难免补一漏十,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作者单位:全国高校基建学会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摘自《建筑学报》2000.6)



网站申明
本网刊登所有内容的宗旨在于打造传播与分享知识的平台,本着“传播知识、提升价值、美化生活”的理想服务大众。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人不能非法拷贝和传播,更不允许作为商业用途。
本网刊登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内容在于更好、更全面服务受众,不保证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网保留网站的其它所有权利。所有与本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负责,本网不对其内容或形式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如对本网的内容有疑义或对您造成损害,请您速与我们联系,必将及时处理。
相关内容
今日导读
推荐专题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景观360 图片专题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关于我们 | 网站广告 | 行业服务 | 媒体合作 | 服务条款 | 隐私申明 | 诚征英才 | 联系我们
实名网址:城市规划网 网络实名:山地城市规划 山地城乡规划 与我们沟通:意见反馈 网站意见讨论区
版权所有 © 重庆本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06003463号 法律顾问:重庆中豪律师事务所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