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位置:首页 >> 景观文库 >> 论文研究 >> 阅读全文
对传统城市环境问题的探讨
【导读】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日益显露出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传统城市的规划理念、城市人口的繁杂、日常生产与生活、城市管理不当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使城市肩负着水污染、大气污染、噪
时间:2006-04-05 编辑:Monica 来源:景观重庆 【朗读】【投稿】【纠错】【字号: 】【关闭

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日益显露出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传统城市的规划理念、城市人口的繁杂、日常生产与生活、城市管理不当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使城市肩负着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固体废气物污染的沉重压力,给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障碍。当今社会对此已普遍重视,并且以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城市环境大为改观,但这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坚持不懈、树立整体、长远意识。

关键词: 城市 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的历程证明,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社会中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由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所造成的。目前,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

    从城市规划来看,利川属于传统型,无论是从目标、途径、资金来源、还是从材料来源、政治来看,都是不合理的,与生态型开发是截然不同的。这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埋下了环境问题的隐患。如位于城区的污染较严重的化肥厂、印染厂等企业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道路数量和饿质量的不够标准,造成了交通堵塞、噪声污染等。因规划而造成的其他问题也是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是由于体制的欠佳,对方案缺乏充分论证,某些地方还存在个人专断的现象;二是由于地方人力资源不足,不具备专业的规划人才。在以后,需要积极的引进人才,健全相关法律和体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快原城区的改造,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当然,某些工作需要大笔资金作保障,这对于财政不景气的城市来说,仍是一个很棘手的饿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人民生活水品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都给原本越紧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更大的压力。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油污染、废热废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根据2004年“城考”的500个城市的统计结果,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为32。33%,约40%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7。76%,越30%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平均为60。44%,有30%城市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目前,在高速的城市化阶段,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解决建设新型乡镇,各地区应该制定符合该区实际情况的政策加以引导,避免盲目建设。随着全国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人口流动性加大,不仅影响了城市治安的稳定,而且造成了资源环境问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应尽快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以解决。

    对于利川这类城乡接合较明显的城市,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环境污染的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周边地区更多的承担着来自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工业废气污染,影响了城市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这些地区往往成为人们焦点的死角,相关部门的管理也比较松散。要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的“新五项”制度和环保的各项政策,缓解城乡冲突,促进城乡平等、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各厂家、企业、以及社会居民予以积极配合,软化经济结构,加块知识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发展城市,共创美好家园。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城市建设、环保部门在政府的指导下作了大量工作,城市面貌有所改观,大多数城市环境质量趋于改善。在认真总结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目标和任务,研讨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要求,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和垃圾污染,严格按照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来做好各项工作,使各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1.  合理规划,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态规律,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走生态产城市之路。

    2.  加强城市污染的专项治理。
    2.1  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根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提高城市清            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对于利川,可以的大力发展天然气),控制燃煤量等污染严重的能源。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加强建筑物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控制城市扬尘。
    2.2  治理城市水污染。城市应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按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的要求,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采取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才城市湿地等措施,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禁超采地下水。国家的目标是。到今年,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60%。
    2.3  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快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进行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置。
    2.4  治理城市噪声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鸣笛,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3. 消除城市夜间管理空白。加大重要路段的监管力度,营运车司机应自觉提高职业素质,文明经营,共同维护夜间交通秩序;同时,城管部门应搞好夜间摊点的管理工作,但仅靠管理部门,无法根治,这需要社会的综合治理,夜间摊点管理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道难题,应在强化管理的同时,通过大力宣传来提高经营者和食客们的文明素质;环卫部门应对夜间摊点进行集中安排,不要让其遍地开花。针对夜间管理的问题,专家曾指出,这是一个软“环境建”设问题许多传统城市与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不重视软环境建设,这个差距会拉得越大。夜间城市管理,除了依靠政府外,更多的应该靠行业协会与志愿者队伍,实现“人民才城市人民管”的目标。

    4.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是牵涉到整个社会的问题 ,也只有全体民众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成效。民主参与是环境保护的动力,不单只是依靠各种政策法规(当然,这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民众高度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民众具有高度的环境保护意识,各种环境保护法则才能顺利贯彻执行,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5. 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提升模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今年7月,利川市各企事业单位、机关联合开展了“做文明市民、创西部名城、建美好家园”的动员大会,并进行了万人签名仪式和大型游行活动,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以后应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普及生态文化。

    6. 探索快速准确的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可以预见,配合着各种先进测试仪器的不断涌现,探索快速准确的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7. 加大环保投资,完善环境立法。在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使企业通过核算生态经济成本,实现企业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加强污染治理费用的投入。国际社会实践经验表明,治理污染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1.5%,基本可控制污染,达到2%~3%,则可以逐步改善环境。199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设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第一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刑法内容,惩治破坏环境的行为。今后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力度,将立法范围扩展到自然资源、环境领域,逐步使环境保护法律化。

    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长峰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体现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影响到世界城市未来的走向。中国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平等”,是中国城市迫切需要的,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走向。

作者:段丰华  
电子邮件:dfh1983@163.com  
地址: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其他联络方式:13752959129



网站申明
本网刊登所有内容的宗旨在于打造传播与分享知识的平台,本着“传播知识、提升价值、美化生活”的理想服务大众。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原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人不能非法拷贝和传播,更不允许作为商业用途。
本网刊登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内容在于更好、更全面服务受众,不保证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网保留网站的其它所有权利。所有与本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负责,本网不对其内容或形式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如对本网的内容有疑义或对您造成损害,请您速与我们联系,必将及时处理。
相关内容
今日导读
推荐专题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景观360 图片专题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关于我们 | 网站广告 | 行业服务 | 媒体合作 | 服务条款 | 隐私申明 | 诚征英才 | 联系我们
实名网址:城市规划网 网络实名:山地城市规划 山地城乡规划 与我们沟通:意见反馈 网站意见讨论区
版权所有 © 重庆本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06003463号 法律顾问:重庆中豪律师事务所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